2024年12月23日,山东青岛黄岛区供电公司的创新团队在灵山岛西北海域成功利用海底电缆智能巡检机器人对10千伏灵山岛乙线海缆进行了巡检,标志着我国在海底电缆运维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海底电缆的安全运行对海洋环境下的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然而洋流等外界因素常常给海缆的安全带来威胁。传统上,海缆的巡检和故障处理依赖专业人员下海巡检,操作难度大、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岛区供电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单位,经过近一年的联合攻关,于2024年9月成功研发出了海底电缆智能巡检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集成了光学、声呐、电磁技术,能够进行三维立体探测,实现对海缆的全方位、精准巡检。它不仅能够通过高清摄像头进行可视化巡检,还能利用声呐远程定位海缆位置并采集图像,同时发出电磁波感应海缆电流,准确定位故障点,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近距离识别,区分外力破坏、悬空摩擦损伤、电气类故障等多种类型的海缆故障。
机器人机身小巧灵活,重90千克,呈长方体形态,易于操控。为了应对不同场景下的电缆抢修需求,研发团队还设计了多种搭载于机器人的海底提缆机械手,采用变胡克系数弹簧式设计,确保在抓取海缆时能够实现闭锁,防止脱落。此外,机器人的一个机械手臂被设计成“J”形,以优化力量传导,减轻机器人负担,提高检修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海底电缆智能巡检机器人展现了其强大的能力和效率。原本需要10人8天才能完成的14.5千米海缆巡检工作,现在仅需3人用1.5天即可完成,大大缩短了巡检周期。同时,该机器人还显著提升了海缆故障定位的效率,定位精度高达90%,为快速、精准地处理海缆故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海底电缆智能巡检机器人已获得11项发明专利授权,其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海缆的安全可靠运行水平和使用寿命,也为我国海底电缆运维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这款机器人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海洋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