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10时32分,广东清远佛冈上空划出一道弧光,伴随着巨响,南方电网范围内首个构网型风机场站级人工短路试验在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圆满成功。此次试验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要突破,更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和新能源并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参考。
随着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容量在广东各地迅速增长,阳江、江门、惠州、汕头等地的风电项目蓬勃发展。然而,新能源场站,特别是风电场,由于其自身惯量支撑能力不足,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在泉涌风电场成功开展了此次人工短路试验。
试验中,项目团队成功获取了构网型风机等风电场设备在暂态故障下的故障穿越参数。这些参数对于确保风电场在电网遭遇暂态故障时能够保持稳定不脱网运行至关重要。它们就像是发电设备在遭遇电力系统故障时的“驾驶指南”,帮助设备调整运行参数,如输出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限制等,以平稳穿越故障期间,确保电力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直流与电力电子所专责李歆蔚介绍,人工短路试验能够有效验证风电场在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厘清风电场不同类型风机的暂态支撑特性及对系统短路电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试验的成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和构网型变流器的合理布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通过本次试验,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不仅展示了其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未来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该研究院将继续深化技术研究,推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