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 ] 您好,欢迎来到环球机电网!

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4-04-11    阅读:548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不得”“慢不得”,我们要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金华“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的时代使命,对标落实“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列、作示范。

一 牵好科技创新“牛鼻子”,激发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金华深入推进“315”“33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质量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取得实质性突破;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成立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以“一中心一基金一体系”的新型科创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在浙中科创走廊等地转化和产业化;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充分展示了金华城市形象、提升了金华国际影响力。

向“新”发力,向“质”而行,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是全力构建“一廊六城”创新空间新格局。以“510”攻坚行动为牵引,启动实施“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全力争取国家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落地,争创科产贸融合型国家创新城市。二是着力打造成果转化最优地。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技术交易所等服务平台体系,推动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中技所金华中心高质量建设,完善“成果供给—概念验证—技术交易—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技术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三是强化企业科创主体地位。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攻坚行动,加快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等,分层分类建立培育库,实行精准服务和动态管理。

二 做好产业创新大文章,蓄积新质生产力能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近年来,金华紧扣“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本形成以智能照明及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健康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2023年,“2+4”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092.7亿元,其中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值占比达40.8%;东阳市磁性材料、永康丘陵山区小型农机装备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中国五金商品之都、中国门都、中国织造名城、中国汽摩配生产基地等20多项国家级基地称号。

向“新”发力,向“质”而行,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牵引制造业实现链式布局、集群发展,打造具有金华特色的高能级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聚焦“十条重点产业链”精准发力。构建“十个一”培育体系,强化政府侧“链长”和企业侧“链主”双向联动,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开展“链”式招商,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二是聚焦“十链万企”数字化改造。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提升,建设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县域、市域样板,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三是提能升级十大制造业平台。精准导入“平台+产业链”“平台+研究院”“平台+基金”等优势资源,推进产业平台整合创新提升,加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构建省市两级“万亩千亿”平台协同体系。四是加快推动“两业融合”。积极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引导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鼓励电商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业环节拓展。

三 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擦亮新质生产力生态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金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培育绿色新动能,初步建立以绿色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通过实施绿色化技术改造,引进绿色低碳工业,形成了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和中医药健康等绿色产业集群;创新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破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机制障碍,让价值转换通道更畅通;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金华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永康经济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向“新”发力,向“质”而行,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一是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分行业制定高耗能行业碳达峰方案,培育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动企业利用数字化转型赋能新一轮低碳化技术改造,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积极争创绿色工厂。三是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开展储能前瞻技术研发,不断提升锂离子电池技术、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氢储能等技术。

四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厚植新质生产力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近年来,金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先后出台“人才政策30条”“双龙计划新政20条”“智选金华”等系列扶持政策,累计引进金华籍高层次人才8000人次以上;实施“八婺金匠”培育工程,全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截至2023年底,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4万余人次,培育技能人才21.6万余人、高技能人才8.6万余人;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多元化创新选派模式,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智。

向“新”发力,向“质”而行,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抢占人才环境制高点,打造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创中心。一是持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双龙”领军人才引育行动,推动更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选择金华、建设金华,实施婺商“领头雁”培育提升行动,以“四千精神”强内力增动力。二是加快塑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根据金华产业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和学科设置,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科创平台、高等院校、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紧密对接。三是积极培育现代“新农人”队伍。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围绕金华两头乌、佛手、葡萄、杨梅等特色产业链,以及乡村文创、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引培一批“农创客”,打造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新资讯 更多 >

注册有礼

在线咨询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