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 ] 您好,欢迎来到环球机电网!

秦安:培育新质生产力 构建发展新优势

2024-04-19    阅读:248

秦安县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新概念,面向特色优势产业需求精准组织科技项目,强化政策引导壮大科技企业群体,突出项目支撑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供需匹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强科技”“强县域”行动,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科技项目为牵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抓项目、谋成果、促创新”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申报争取省市科技支撑,加大县级科技投入,督导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凭借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落实科技创新专项资金627万元。筛选推荐的部省联动“秦安山旱地桃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通过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技术,开展桃园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省力化、轻简化栽培,果园生草培肥,山坡地桃园省力化施肥、旱地果园集雨高效利用等技术应用示范;建立标准化示范园,开展技术培训,引领带动项目区桃产业优质、安全、高效发展。2024年第一季度已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西北浅山干旱山区果品(苹果、蜜桃)采后智能化处理及产业链延伸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1项、申报省级科技计划《设施桃“一优两减五精”及省力化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秦安县丘陵山区板蓝根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等项目28项,储备县级科技计划《建筑垃圾再生绿色环保材料的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新型环保建材eps模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秦安县桃现代产业技术提升与示范》等项目34项。

以梯次培育为抓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地。着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营造了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方式,建立分类推进、梯次发展、动态管理的梯次培育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根据入库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精准对接,分层辅导,引导中小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发展。年内力争新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8家。

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推动县域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聚焦创新主体创新能力提升,始终把三类企业培育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树牢“一盘棋”思想,在统筹上下功夫、政策上强协同、落实上见真章,以更扎实的工作推进强科技行动取得更大成效,不断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目前,全县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星创天地1个,省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众创空间6个,科技创新中心1个,县级重点实验室1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家,全县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3家。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创新平台进一步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科技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以科技园区建设为示范,创新经济发展引擎。紧紧围绕“3+n”的产业发展体系,以生态农业为主,加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积极培育林下经济、生态养殖、循环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建设三大功能区,即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主要围绕苹果种植,加工贮藏、苗木繁育与销售,着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发展林果种植项目,建立标准化苹果示范果园,发展果树幼苗培育、技术推广、绿色示范、精深加工等产业,延伸果品产业链。目前,吴川新型建材产业园、宋峡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何川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安伏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已先后入驻企业16家。

以科技人才为依托,强化县域科技服务能力。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团(员)制度,设立科技特派团(员)基地,布局项目6项、经费56万元,围绕县域果椒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下派“三区”科技人才29名,围绕实际农业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培训等工作。13名科技特派团成员到17个镇50个行政村开展驻点服务或巡回授课,有力促进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2023年先后开展专题调研20余次,对接新型经营主体52个,帮建产业示范基地8处,引进蔬菜、林果新品种67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项,破解关键技术难题8项,建立标准应用和产业标准体系1项。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0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致富能手3万余人(次),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以交流协作为契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优势,培育壮大果品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链供应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决策咨询、产业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方面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加强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持续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引导县内12家企业与天津市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对接,与相关单位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农业实用技术咨询服务、科技信息交流、技能培训等方面协议,安排东西部协作项目4项100万元,津秦协同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以科技招商为牵引,不断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充分发挥技术服务、数据服务、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优势,聚焦智慧城市建设、低碳环保、先进材料等领域,与天水未来居新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来仪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多轮洽谈,积极做好相关科技招商可研论证等服务工作,努力寻求科技项目建设与资本投资需求的契合点,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努力将资本资源转化为优势的产业资源,实现高质量科技招商。同时积极对接支持县域内科技创新主体招引工作,充分关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打造特色产业全链条。紧盯11家规上企业和8家重点培育企业,强化科技综合服务,帮助福雨塑业、鸿齐智造、昊飞建材、三泰包装等一批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继续实行“全员抓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两端发力,精心举办“强工业”“强县域”暨招商引资表彰大会和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科技招商、平台招商,“归雁经济”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2023年累计新签约项目19个总投资76.2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5个,到位资金65.09亿元,同比增长75.1%。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新资讯 更多 >

注册有礼

在线咨询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