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郑福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提案”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按照省“强工业”“强科技”行动和省市两级党代会安排部署,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工业强市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切实推进工业领域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坚持把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作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抓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2023年推荐华盛农业、上嘉实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天水师范学院申报甘肃省能源电子行业技术中心、长开厂公司申报甘肃省输配电设备行业技术中心,六九一三、睿阳科技和逢泰科技申报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4户企业争取到省级专项资金110万元。华天电子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等23家单位组建“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获得省级专项支持资金1000万元;星火公司牵头省内外数控机床产业链相关骨干企业组建“甘肃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天光公司、风动公司、锻压公司3户企业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争取到省级专项资金150万元;天水师院与华天电子集团合作共建集成电路封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加快形成。
二、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支持我市工业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华洋科技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星火机床与武汉理工大学组建复合材料设备创新工程中心,锻压机床与北京交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海林轴承与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科创中国”技术交易大会天水专场暨麦积山·首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天水师范学院分别与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科创中国”上海企业数字化转型区域科技服务团分别与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水锻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将进行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全方位合作,为天水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服务。
三、加快新产品研发,推动产教融合成果转化
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市级新产品备案实施细则,加强工业新产品备案工作,审核推荐28件新产品进行省级备案,推荐12户企业的13件新产品申报2023年省级工业优秀新产品,年度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00项以上,5户企业的产品被评为2022年省级工业优秀新产品。海林公司圆锥滚子轴承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长开厂核岛中压开关设备打破外资、合资品牌长期垄断,锻压成功研制国际首台18000吨超大型钢管成型机,星火机床公司多轴联动数控缠绕机床、大型五轴联动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重点产品实现国产替代。8项工业类科技成果荣获甘肃省2022年度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和三等奖各四项,涉及电力设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数据开发等多个领域。组织20余户企业参加全省第四届创新杯工业设计大赛,获各类奖项19个(其中:金奖4个、银奖3个、铜奖2个、优秀奖10个),获得奖励资金23万元。
四、聚焦“专精特新”,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坚持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有序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企业达规入库三年行动,细化达规入库目标任务,建立动态培育库,强化政策支持、业务培训、跟踪服务。截至目前,天水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华洋、天光、海林、星火),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4户,长控、旭盛等72户企业入选全省2023年创新型中小企业,天水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研究所被评为优秀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天水科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被认定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争取到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610万元。丰收农业、飞天雕漆、华建新材料等3户企业荣获第六届天水市人民政府质量奖,天光半导体公司荣获第八届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提名奖。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一是大力弘扬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将培养企业家队伍作为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支撑,搭建各类企业家与科研学者的交流平台,鼓励企业家与科研学者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二是做好各项人才工作,2023年组织7户企业两批次参加全市统一引才活动,共引进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26人;获批省级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个人)项目1项,扶持资金6万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引导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持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衷心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对我们的工作予以关注,提出宝贵建议。
联系单位:市工信局技术创新科
联系电话:6811794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天水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我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经过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转移,天水形成了重型机械、机床电器、风动工具、仪表仪器、轴承锻压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机械加工体系,也逐渐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经过改革改制、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天水工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航空维修制造等新兴产业为方向,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格局,但我市工业主要集中在秦州、麦积和开发区,2022年底,五县工业总产值不到全市的10%,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滞后。
二、当前开展的主要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天水市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天水提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目标定位,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按照产业园区化和园区产业化的思路,强化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补短板,延链条,扩规模,力争到2025年,县域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5%以上。
(一)坚持招大引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
大力倡树“以项目论英雄、以发展论能力、从落地看作风”的鲜明导向,推动工业招商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一是实施招商突破行动。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制定印发《天水市招大引强突破行动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了用地保障、财政奖补、人才引进等25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了10金融支持措施,组建了19个招大引强工作专班,市县区主要领导带头招商,以商招商。抢抓国家支持产业有序转移的政策机遇窗口期,从压实任务、招大引强攻坚、走出去请进来考察洽谈、月统计月通报、项目评估签约、落地服务保障、督查考核奖惩等方面形成闭环管理体系。2022年,各县区外出招商引资共212次,签约工业招商引资项目5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签约金额220.77亿元,落地开工项目50个,到位资金94.88亿元。二是明确招商主攻方向。紧盯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机遇,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重点围绕引进龙头企业、产业链缺失环节以及基础配套企业,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建立企业信息库,重点到装备制造和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布局区域以及劳动密集、高能耗产业密集和能耗、排放指标紧缺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进落地了杰瑞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山东华贸复合陶瓷耐材等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增添后劲。
(二)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坚持将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推进国家级开发区扩区增容、省级开发区提质提标、县区工业园区功能提升。一是全面加快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扩区增容”,按照“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麦积区为核心,各县区工业园区为支撑),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19个,规划面积15万亩,建成面积3.6万亩。二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一区多园”、“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推进“市级权限应放尽放、属地政府应接尽接、涉企事项应进必进、社会事务应剥尽剥”,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促进各类园区和企业共享政策、资金、品牌、信息等资源,推动产业聚集、错位发展。三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在今年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市投资14.4亿元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三阳川高新技术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孵化园、天水关高新技术产业园、张家川经济开发区、秦安工业孵化园、武山县工业园标准化厂房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5g网络实现工业园区等重点场所全覆盖,全市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聚集到各级工业园区,储备工业用地面积超1万亩,各级园区的硬基础、软环境和吸附力、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推动重点企业平稳增长。
始终把稳生产、促投资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运行分析调度,坚持稳大抓小促新增。落实好重点企业派驻联络员、规上企业分析例会等制度,抓好20户重点企业和10强50户监测企业的运行调度,推动拟完工项目顺利投产,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一企一策”推动华天集团、长开厂、二一三、众兴菌业等重点企业稳产超产,力促现有存量企业稳定增长。同时,推动“上规入库”培育增量。对纳入2023年“小升规”培育计划的工业企业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月对比分析,强化精准施策,确保全年入规企业30户以上,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促进项目顺利建设,截至目前,总投资25亿元的杰瑞集团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9个车间钢结构厂房建设全面完成,1、2号石墨化车间已投入生产,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4.28亿元。总投资20.5亿元的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及制瓶项目已经安装调试20条管制注射剂瓶生产线,累计生产管制注射剂瓶1亿支,安装调试4条立式安瓿制瓶线,累计生产中硼硅安瓿4000万支,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3.98亿元,省列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动。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发展水平,实施“三化”改造项目42个,项目总投资222.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87.77亿元,占总投资39.5%。其中,总投资50.04亿元的旭盛g6(兼容g5.5)-oled载板项目2022年2月开始生产,第二条生产线于2022年7月建成。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2022年完成总产值7576万元,2023年上半年完成总产值为2200万元。总投资24.7亿元的复合陶瓷、耐材一体化综合循环利用项目1、2号生产线基槽开挖完成,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项目已完成投资0.9亿元,传统企业“三化”改造加快推进。1-7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0.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
坚持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填充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加快开发区扩区增容和企业搬迁改造,推动县域工业扩量提质,立足产城融合的思路,按照“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框架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装备制造业,明确各县区、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加快县域工业扩量提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秦安按照“一区三园多组团”的布局,重点发展以特色林果加工及包装、肉制品加工为主的轻纺工业、新型建材、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形成全市工业重要支撑。
甘谷按照“一区两园”布局,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轻工食品、陇药制药、鞋类加工等产业,培育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数据信息等产业,打造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点。
武山按照“一区三园”的布局,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非金属矿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工业强市战略的强力支撑区。
清水按照“一园三区”的布局,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品加工、轻工业、新能源等产业,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区和陇东南能源大县。
张家川按照“一区三园”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以肉制品和乳制品加工、调味品、方便食品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医药保健品产业、矿产品加工、绿色建材、新能源、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辐射周边,支撑全市工业优化布局。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研究国家近期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发展的政策导向,把国家所需、省上布局和我市优势结合起来,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项目。围绕建设“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目标,组建由市领导牵头,工信、发改、科技、财政、国资等部门和两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参加的若干工作专班,集中力量向上争取将天水纳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在西北地区的战略备链首选地;多方发力、统筹施策,积极争取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列入国家支持大盘子;抢抓财政部、工信部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机遇,做足基础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入选试点城市,以中央奖补资金(1亿元)引导撬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2.加快优质企业培育。持续抓好专精特新优质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对标国家和省上要求,抢抓政策机遇窗口期,完善市、县区动态培育库,做到精准对接、专业指导、积极申报。落实落细国家、省市减税降费、助企惠企政策和各项服务企业制度,常态化协调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困难问题,扎实做好解决涉企历史遗留问题、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软环境。
3.推动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工业园区紧扣功能定位布局产业链、立足特色优势延伸产业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产业链。积极争取各级对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将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尽快打造成全市高端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核心区、开放合作先行区。推动新建项目按照产业布局进入特色工业园区,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多园”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化精品园区,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支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切实降低企业、项目入园成本。加强三阳新区、陆港城、空港城和各县区工业用地储备,确保符合条件的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提高项目承接能力和吸附能力。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武山等县工业园区升格省级开发区。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争取国家省上扶持资金、企业自筹,每年实施30个以上“三化”改造项目,为工业经济发展增势蓄能。
联系方式:0938-6811904
你提出的“关于加大支持发展实体经济的提案”(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161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实体经济是国之根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引进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推进强工业行动深入实施。
一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精简优化事项办理程序,市本级事项时限压减率达91.59%,全程网办率达98.99%,即办事项占比达86.8%。扎实开展“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整合设置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开办、卫生健康、公安服务、社会事务、交通运输、医疗保险、办税服务、低频政务服务事项预约受理等10个综合窗口,增设“办不成事反映”“一件事一次办”“帮办代办”“全市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和招商引资咨询服务等5个服务专窗。梳理完成“全市通办”事项973项、“省内通办”事项52项、“跨省通办”事项200项(其中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合作办公室开通44个事项)。973个“全市通办”事项实现了市、县区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二是搭建政银企保对接平台。认真落实政银企保工作部署,搭建多渠道对接平台。今年以来,全市开展金融助力工业经济对接会23场次,授信额度64.15亿元,发放贷款12.88亿元。推荐我市4户企业参加4月13日全省政银企对接会并现场推介,获得授信2.5亿元,及时向工信厅上报10户企业融资需求请求省级协调解决,向人行天水市分行推送68户企业融资需求争取市级金融机构支持。充分发挥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的激励作用,支持引导担保机构降费扩面,2018年以来每年争取融资担保奖补资金约1000万元,年化担保费率降至1%左右;我市率先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对18家中小企业投资3.5亿元。
三是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坚持将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推进国家级开发区扩区增容、省级开发区提质提标、县区工业园区功能提升。全市现有规划建设的各类工业园区19个,规划面积157695亩,建成面积27932亩,其中纳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张家川经济开发区和秦州经济开发区)。此外,正在谋划建设中梁空港产业园、麦积区伯阳工业园、麦积区三阳川工业集中区、秦安县莲花镇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区。全面推行“一区多园”“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促进各类园区和企业共享政策、资金、品牌、信息等资源,推动产业聚集、错位发展。5g网络实现工业园区等重点场所全覆盖,全市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聚集到各级工业园区,储备工业用地面积超1万亩。
四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鼓励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形式,开放式培训技能人才。2022年以来,全市完成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1699人次,开展新型学徒培训776人次,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建成4个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技能人才服务工业企业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培养一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名匠”“巧匠”,以关键群体突破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当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得到激发。
五是常态化送政策送服务。加大等政策宣传推送力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政策知晓率,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调动民营企业家敢闯敢试、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加大民营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常态化举办全市企业高管培训班,今年以来组织10余户企业负责人参加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考察国内市场和行业发展,学习东南沿海知名企业管理模式等,切实提升企业高管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组织20余户企业负责人参加金融和资本市场专题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开展工业领域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提请设立企业家日,切实提升企业家荣誉感。
感谢你对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工作的关心,欢迎再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单位及电话:市工信局中小企业科 6811694
天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