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正在北京举行,来自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全国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大课题,心系百姓民生福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相关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将深入调研和思考的成果转化为精准建言,贡献专业智慧。本报摘编部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分期刊发,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他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流程制造业发展
■ 钱锋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医药等流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计民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流程制造业提供的合金钢、碳纤维材料、储能材料、生物试剂、电子化学品、高纯气体等高端产品有力支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流程制造,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我国在“数字中国”和“双碳”目标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目前,流程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材料和工艺创新不足,产品低端过剩、高端缺乏;高端工业软件对外依存度高,国产软件缺乏发展基础和生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巨大,亟待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有效协同机制不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足等。
为此建议:
夯实基础研究,推动流程制造高水平创新、高端化发展。基于“数据+人工智能”的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专用数据库等技术,做优做强新材料研发平台,实现流程制造业产品创新由“试错法”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模式转变。整合现有各类材料基因数据库,加快打造“国家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并设立“材料物质物性与功能研究科学计划”。
加强创新应用,以工业软件赋能流程制造智能化发展。发挥国家创新平台作用,设立“工业软件专项工程”,聚焦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及其工业软件创新,开展“卡脖子”工业软件攻关和应用。通过ai技术和工业软件赋能,形成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监控溯源与精准调控,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政府、高校院所、流程制造企业、工业软件企业组成的协同创新联盟,设立工业软件发展基金,并制定工业软件推荐目录,鼓励国资国企和重点行业优先部署。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流程制造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研究碳排放演化过程和动态控制机制,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和区块链平台构建全国碳排放监控网络。制定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规划,明确重点领域数字技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措施与路径。支持大型园区建立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推动动态仿真和优化调控类工业软件试验场等集中管理。推进流程制造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开放应用场景,打造绿色低碳创新共同体。
完善政策支持,推进流程制造产业链持续创新升级。提升创新要素与企业创新需求的融合度,对于依托新材料平台开展产品研发创新和使用国产流程制造工业软件的相关企业,以及将非财政资金支持的新材料、生物医药研发数据汇集至平台的企业,给予一定鼓励政策。除涉及保密项目外的各类创新资源和政府国产化采购项目,均应向包括民企在内的各类企业平等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