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 ] 您好,欢迎来到环球机电网!

【网络发布】蚌埠市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

2024-02-06    阅读:611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工作主线,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回升向好态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1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较上年同期提升3.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0.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82.8亿元,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1152.7亿元,增长5.8%。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6.6亿元,同比增长4%。粮食播种面积784.4万亩,增长0.9%,产量290.7万吨,增长1.6%,实现“二十连丰”;蔬菜播种面积86.9万亩,增长2.1%,产量283.9万吨,增长2.8%;瓜果播种面积14.8万亩,增长3.1%,产量49.2万吨,增长2.6%;猪牛羊禽肉产量45.4万吨,增长5%。其中猪牛禽肉分别增长6.9%、0.2%、6.6%;禽蛋产量11.1万吨,增长14.4%;牛奶产量25.7万吨,增长6.1%;水产品产量13.8万吨,增长3.8%。

二、工业生产稳中有升,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较上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52.1%,制造业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快于全部规上工业6.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3%;股份制企业增长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2.3%;私营企业增长7.6%。分产品看,液晶显示模组增长130.3%,起重机增长45.2%,烧碱增长36.2%。

三、服务业稳步恢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平稳发展。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上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9%,金融业增长10.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1-11月份,全市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5.4%。

四、投资增速加快回升,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势强劲。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较上年同期提升6.7个百分点。分领域看,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27.2%;建安投资增长19.8%;工业投资增长17.6%;技改投资增长17.4%;民间投资下降2.3%,降幅较上年同期收窄11.9个百分点。

五、消费市场稳定恢复,网上零售增长较快。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7.6亿元,同比增长7.3%,较上年同期提升9.7个百分点。线上消费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21.5亿元,占全市限上零售额的9.7%,增长15.7%。绿色智能消费需求旺盛,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24.7%,日用品中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77.9%,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零售增长21.1%。

六、金融存贷款快速增长,财政收入持续增加。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3433.6亿元,较年初增加423.3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住户存款2276.3亿元,较年初增加327.5亿元,增长16.8%。本外币各项贷款3487.6亿元,较年初增加509.6亿元,增长17.1%。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7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9.2亿元,增长2.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支出分别增长9.8%、8.5%和7.2%。

七、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23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96元,同比增长4.8%,较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34元,增长8%,较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

202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长0.4%。分类别看,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5%,衣着类上涨1.5%,食品烟酒类上涨0.4%,居住类上涨0.2%,医疗保健类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7%。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禽肉类上涨3.2%,蛋类上涨0.5%,鲜菜类价格下降3.1%,畜肉类下降7.6%。

总的来看,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持续巩固、“进”的动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仍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市“两会”精神,紧扣“三地一区”两中心战略定位、“七个强市”奋斗目标,锚定“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坚持“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全神贯注抓“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新资讯 更多 >

注册有礼

在线咨询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