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1-26 11:21来源: 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浏览量:【字号:大中小】打印
《报告》正文共三个部分:一是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二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三是2024年政府性投资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第一部分,2023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我们聚焦“七个强市”目标和“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工作主线,以铁锤砸铁钉的务实作风,坚持“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推动经济发展企稳回升、持续向好,但部分指标与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仍有差距,需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底气,持续巩固向好势头。从7个方面总结工作成绩:
一是实体经济稳中有进。新设立经营主体7.02万户,增长24.2%。新增贷款518.6亿元,全省第5。新增直接融资总额241.1亿元,增长18.5%。落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9.2亿元,兑现各类惠企资金4.6亿元,“免申即享”1.14亿元。获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5家企业入围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综合百强。
二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占比提升。加快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6个,集聚企业228家。中国传感谷集聚项目74个。空天智造产业园揭牌。圆满举办第三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及展览展示、第五届(中国)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成功创建国家级沿淮糯稻产业集群。新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高标准建设“一枢纽一基地”,货运量、营收分别增长17.3%、22.2%。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0户。
三是内需潜力稳步释放。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13个、增长44.9%,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实施“有效投资大会战”,136个项目建成投产。组织263个项目参加省季度集中开工,浙江景昇、华彩电器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争取上级资金82.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7.6亿元,特别国债41.4亿元,全省第1。举办文化旅游美食季特色活动,旅游总收入413.7亿元,增长78.6%。
四是城乡建设展现新貌。全市上下期盼十多年的延安路淮河大桥开工建设。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蚌明高速改扩建、固宿高速加快推进。蚌五高速公路沫河口枢纽、蚌固高速洪集枢纽二期建成通车。五蒙高速、s311机场连接线开工建设。13条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城市片区更新工程完成投资48.5亿元,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9%。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67个。
五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签约长三角地区项目166个,总投资553.4亿元。深入推进甬蚌合作,签约宁波地区项目10个,总投资133亿元,增长516%。市场采购实现交易额超4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7.5%。铁海联运标箱增长21.5%。做好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新组建市文旅投集团,粮食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实施开发区五大攻坚行动成效明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督察激励。“标准地”占新增工业用地96.7%。淮上化工园区扩区获省批准同意。
六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靓淮河”工程入选生态环境部“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全国首个典型案例和长三角“十佳”创新案例。优良天气比例提高1.9个百分点。获批全省超低能耗试点城市,市高新区获首批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落实盛世新能源等新增能耗18.9万吨标煤。新增国家绿色工厂2个,国家绿色设计产品2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6.7亿度,增长27%,占全社会用电量24%。完成人工造林8755亩、森林抚育5.1万亩。
七是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10项暖民心行动和50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3.77万人。“惠民菜篮子”入选全国平价销售优秀案例。教育支出增长8.5%。三中新校区开工建设。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中小学18所。蚌埠医学院成功更名蚌埠医科大学。蚌医二附院与上海一院共建项目入选全省首家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市三院急救医学中心外科大楼建成投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是:一是工业支撑不强;二是县域经济偏弱;三是项目后劲不足;四是开发区带动作用不强;五是社会事业有短板。
第二部分,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重要一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从全国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全省看,我省坚持以推进皖北全面振兴为重点,蚌埠有基础有优势在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列、示范带动。从我市看,市委市政府担当作为,主动化解历史旧账包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各项经济指标、匹配性指标逐步向好。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势头更加强劲,已汇聚起前所未有的发展合力,进入动能蓄积、加快振兴的上升期。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202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力争达到8%;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进出口总额增长9.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了2024年7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把制造强市、产业立市作为第一战略,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坚突破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5%。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5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70户,新增上市公司2家。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5%以上。持续推动“一枢纽一基地”建设,构建辐射皖北、链接长三角“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成徽商锦润大宗商品物流园、华运智慧物流加工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
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统筹发展作为“第一战术”,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力招大引强,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和五大产业集群,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00个,其中制造业项目不少于450个,新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不低于60%。统筹招才引智,落实人才补贴政策,建立“政府+园区+企业”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新增技能型人才1.5万名、高技能人才5000人。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家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5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80亿元。
三是坚持重点项目梯次推进格局,千方百计扩大实物工作量。谋划一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中长期贷款等上级资金,全年谋划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00个。开工一批项目,常态化开展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会商机制,开工建设先导年产3000吨银粉银浆、光莆5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华菱新型微纳电池及电池组、科友半导体等260个项目,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10%以上。推进一批项目,实施项目攻坚专项行动,加快建设mems晶圆生产线、宁波华彩智能电器、年产120万平方米全固态电子薄膜等227个项目,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竣工一批项目,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链条,压实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切实提高项目竣工率,建成远景能源装备制造、国钛年产8万吨纳米二氧化钛等203个项目。
四是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引领,统筹城乡高质量协同发展。坚持“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城市发展思路,加快推动中央创新区、长淮卫临港片区、淮河北岸建设。加快推进延安路淮河大桥、城南综合货运枢纽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司马庄路淮河大桥。启动黄疃窑淮河大桥前期工作。以“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引领,新建和美乡村中心村77个、省级精品示范村9个。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四好农村路”130公里,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五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激发发展活力。坚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推深做实甬蚌合作。加快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宁波前湾—蚌埠高新产业合作园建设。积极组织在沪苏浙地区召开蚌埠市招商推介大会,全年签约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60个。稳步提升市场采购规模。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新增跨境电商企业10家。争取获批综保区。扎实推进国有企业、财税、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
六是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建设河湖亲清的绿色强市。加快建设低碳新材料产业园。推进省级能效引领示范市建设,争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个。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应用,争创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开展“花满珠城”“拆围透绿”专项行动,新增口袋公园21个。新增、改造绿地面积179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1.3%。
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继续实施50项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3.72万人以上。开展社保扩面提质行动。常态化运行“惠民菜篮子”。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整合市级职业教育资源,创办a类中职院校,申办高职专业学院。加快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市中医院争创省级中医医疗中心,让百姓足不出市即可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第三部分,2024年政府性投资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初步梳理2024年拟列入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57个,总投资698.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9.5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519.0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5.2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26个,总投资179.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31亿元。
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