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来源:荆门日报
日期:2024-01-12 09:33
字体:[大中小]
编者按:如何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并实现县域差异化发展?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县城空间布局、服务企业留住人才、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为强县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实施强县工程、建设美好荆门建言献策。
编者按:如何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并实现县域差异化发展?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县城空间布局、服务企业留住人才、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为强县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实施强县工程、建设美好荆门建言献策。
借强县工程东风,打造沙洋县西部乡村振兴示范区
——访市人大代表,沙洋县五里铺镇副书记、镇长李威
“五里铺镇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沙洋县西部乡村振兴示范区。目前,五里铺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筑牢强县基础。2023年,完成市场主体培育615家,工业产值4.09亿元,固投入库项目4个,入库金额15.96亿元;完成投资5.9亿元;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个,签约总额55亿元,居全县乡镇第一。”李威介绍。
该镇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强县亮点。以陈池千亩采摘园为基础,引导五洋路沿线村扩大草莓、葡萄、翠冠梨等果蔬种植规模,推进207国道沿线设施农业发展;以岳飞城田园综合体、香稻公园为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文旅。
李威说,下一步,五里铺镇将重点围绕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产业做好主动服务对接,确保招商引资工作有成效;落实重点项目包联机制,全力以赴推进五里产业园、天顺风能、武荆宜高速等项目建设;重点聚焦流域治理,打造西港河小流域试点。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完善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西港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样板。
聚焦强县工程 助推宋河高质量发展
——访市人大代表,京山市宋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全勇
“我们将继续聚焦打造‘荆门工业重镇’和‘荆门产镇融合建设典范’的发展定位,着力将宋河镇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持续推进强县工程在基层开花结果。”朱全勇说道。
朱全勇介绍,该镇将依托宋河精细化工产业园平台优势,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百亿产业园集群发展方向,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式招商,力争在每条产业链上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聚焦该镇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对接京山市“57550”产业体系,用好一切要素资源,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着力提升“宋河麻糖”“金地阳光玫瑰”“徐桥酒业”“荆京甲野生鳖”等品牌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
与此同时,还依托全镇36家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农电商物流业3个富民产业,并加强种养大户、职业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
主动作为奋勇争先 大力推进强县工程
——访市人大代表、湖北文峰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晓峰
在大力推进强县工程上,钟祥市委、市政府建设“四个钟祥”跻身“四个百强”,推进强县工程中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市民看得见摸得着。
在经济发展上,主导产业聚链成群,文旅大健康项目加快推进,三产融合“3+1”主导产业链条化不断延伸,以龙头企业带动全链发展卓有成效。菜籽、大豆、葛粉加工产业健康发展,既带动了数百万亩增效、农民增收,也安置了数十万群众就业;以特色节会为抓手,“美丽钟祥、养生山水”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在惠民利民基础建设上,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0个,背街小巷改造升级120条;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招募新企业,扶助老企业做大做强。“莫愁+”一揽子工程落地有声,“进解促”专项工作擦亮“商务为民”招牌,让企业家与投资人都感受到了钟祥市“重商亲商、安商扶商”的决心。
钟祥市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奠定了钟祥20年的产业基础。作为人大代表,将履职尽责促发展,为钟祥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发展优质胡萝卜产业 助力“一棵菜”工程建设
——访市人大代表、钟祥市茂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予爱
《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全链条发展“六个一”产业。“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有责任、有信心在蔬菜产业领域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实施强县工程贡献力量。”田予爱说道。
田予爱领办的钟祥市茂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17年开始发展胡萝卜种植,探索出适应本土特点的胡萝卜高效种植技术,种植基地从500亩扩大到9730亩,产品销售从80%销往宜都东阳光公司拓展到承接外贸出口。
田予爱表示,合作社将扛起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使命,在推进胡萝卜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力前行。首先,该合作社将建设一座集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等为一体的“智慧农场”,分为设施农业区、立体种植区等5个板块,打造出一条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都市观光型现代农业之路。其次,与省农科院及大专院校合作,创办胡萝卜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再次,发挥农民合作社独有优势,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动发展机制。通过流转土地、发包经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或合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找准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
——访市政协委员、沙洋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吴建平
“2024年,沙洋县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定在7.5%。我们将上下团结一心,重点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进行延链强链,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吴建平说。
吴建平介绍,沙洋县将持续以明弘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汽车玻璃、光伏压延玻璃等高端玻璃产品,配套发展玻璃产业服务业,积极打造中南高端玻璃产业基地。依托佳悦新材料,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抓好预涂膜、光学膜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华中高端薄膜产业基地。同时,以天顺风能为引领,携手金风、能富等配套企业,加快打造华中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推动荆品油脂、洪森实业、环星油脂、楚稻香粮油等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推进预制菜等项目落地见效,着力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同时,沙洋县还将持续抓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力争在国家和省市层面再上新台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更多可复制推广的“沙洋模式”;完善“招落服”一体化工作机制,引导镇区主导产业向园区集聚,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三大主导产业效益。
以“双集中”试点为抓手,推动强县工程落实落地
——访市政协委员,京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易红梅
“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强县工程,京山被纳入全省‘双集中’6个试点县市之一,赋予了京山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也为京山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易红梅说。
面对机遇,京山市将把推进“双集中”试点作为抓好强县工程的有力抓手,坚持以人为核心,围绕吸引人、服务人、留住人这个关键点,持续健全政策保障、约束管控、项目支撑体系和工作落实机制,确保可落地、能见效。
易红梅表示,京山市将聚焦功能提升,着力优化“一核两区一小镇”县城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构建内畅外联交通体系,解决城市不紧凑问题;聚力产业培育,突破性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网球+”特色产业,着力构建“2+1”产业体系,解决产业不集聚问题;加快人口导入,紧扣“乐业”健全以产聚人工作体系,立足“安居”优化以房留人政策体系,解决就地扎根难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优化“1450”城乡体系布局,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全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奋力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为荆门建设“示范区”、建功“先行区”体现京山作为。
汇智聚力,为县域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访市政协委员、钟祥市政协副主席蒋祯防
“去年钟祥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书记王蒙徽调研钟祥指示精神,主动融入省市大局,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动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蒋祯防说。
近年来,钟祥市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国内外产业发展形势、区域竞争格局等方面,对“3+1”产业链图谱进行了优化完善,形成了主导产业招商“链群图”“路径图”,拟精准招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关联项目,构建“链主”带动、全链贯通的产业链招商格局。目前共谋划项目95个,总投资667.20亿元。其中磷化工产业链项目3个,总投资49亿元;文旅大健康产业链项目17个,总投资192.52亿元。
蒋祯防表示,钟祥市政协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目标,立足政协自身优势,聚焦“深入实施强县工程统筹城乡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不断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独特优势和作用,引导广大委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努力以“政协之能”服务“钟祥之为”,为钟祥“建设先行区,建功示范区”贡献政协力量。
以人为本,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访市政协委员,掇刀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孙定军
“近两年,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产业快速集聚,前景无限。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导向,围绕优化宜居要素加快产业新城建设,打造产城融合高新样本,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孙定军说。
孙定军表示,一是优住,要打破工厂宿舍概念,打造市民宜居居住小区,变暂住为长住,变住人为留人;二是优行,要进一步完善园区路网建设,加快停车场建设,优化公交路线设计,做到内循环畅通、外循环快速;三是优购,要打造符合五湖四海口味的美食街、接待酒店等,构建相对集中的商业综合体;四是优娱,加大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规划建设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等多形式娱乐休闲场所;五是优教,要采用政府建设与企业运营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并建设国际学校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满足企业员工子女入学需求;六是优医,要围绕居民就医、职业病防治等方面需求,建立贴近小镇需求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留住人才,城市才能兴旺。孙定军认为,要构筑留得住人的保障体系,打破户口、住房、地域、行业等界限;优化养老托幼保障,解决居民特别是产业工人“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做好生活服务。
(访谈排序不分先后)
统筹: 钱华云 彭文洁 采写: 杨国良 李 凯 安帮友 马大军 郭 立 周小丹 吴兰艳 张彩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