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在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加速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大力度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5个未来产业集群的“20+5”产业集群。同时聚焦创新驱动,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上聚力攻坚,让创新之花更好地结出产业之果。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囊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五大要素,覆盖了从原始创新到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全流程、各环节。
作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第一环,基础研究是打开整个创新链条的“密码”。近日,多方共建的粤港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联合实验室落户汕头科学城,该联合实验室以纳米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建设领域,主要研究面向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和光电功能领域的应用。
粤港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董正亚:
香港大学正好在(纳米技术)这一块有非常好的基础
把香港大学的研发资源引进过来
对我们科学城来说是非常大的作用
希望依托联合实验室有更多科研人员
更多企业开发纳米技术
让纳米技术给产业产生更大推动作用
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企业的技术突围是主动力。就在上月末,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家位于南山智园的深圳科技企业,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多年,公司研发的这款人形机器人历经4次迭代,成为我国第一款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大型人形机器人。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多个领域数十项技术的突破。
优必选董事会主席 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 周剑:
我记得一句话 板凳坐得10年冷
但从今天的硬科技来讲
我觉得可能板凳要坐30年
我们会一直保持我们的投入研发的水准
把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
还有家庭to c(面向个体用户)端
包括商业化都能够尽快落地
如今,在深圳,算法、算力、大数据等产业链资源加速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2023年以来,深圳瞄准低空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密集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文件,推动要素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实现产业发展有梯次、增长动能有接续。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 副主任 余璟:
深圳将持续做大做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全面深入参与科技创新决策
到2025年推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超1.5万亿元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人,人才支撑是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最后一环,也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一环。广东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契机,不断加强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力度,抢占“智”高点。日前,赋能大湾区琴珠澳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引导各领域博士后深入产业一线,将创新创造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引领推动优势产业升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真健康(广东横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昊任:
我们主要是做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
主要是两个核心的技术
一个是人工智能 另外一个是手术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以这两个核心技术为主
我们所研发的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创
填补了国内微创精准治疗肿瘤的空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旭:
横琴的产业覆盖面还是蛮好的
在生物医药 集成电路半导体
还是有很好的基础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很多的特殊政策
使得在人才引进方面获益很多
也能使年轻人觉得更有归属感
以未来技术突破催生新动能,广东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重点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了4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获批组建了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创新中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在全球率先研发超高分辨率印刷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样机,研发并量产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多款射频芯片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教授 易云锋: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要以关键共性技术 前沿引领技术 现代工程技术
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